信托转型之——消费金融领域增长空间大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金融机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8.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9.33%;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8.9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3%。自2015年以来,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长较快,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长最高达到35.45%,2017年开始,中长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逐渐下滑;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长最高达到38.17%,自2017年末增速出现下滑,但2018年底有所回升。总体而言,近两年受监管政策影响,个人消费金融贷款增长率冲高回落,但仍然高于25%。这一增长速度高于艾瑞咨询对2017年-2020年的增长预期,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可观,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消费贷款余额攀升,市场需求增加,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布局。提前消费和消费升级的广泛需求,给消费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国家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政策鼓励、引导与支持,多家信托机构亦积极投身消费金融行业蓝海。据估计,目前信托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信托规模不足5000亿元,相较于整个短期消费金融约10万亿(包括非金融机构类)的市场规模,信托行业在该领域的布局渗透率偏低,业务增长空间大,同时,资管新规要求信托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信托公司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经过数年的摸索积累,部分信托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经走在了同行前列。比如外贸信托将自身定位为“共享、绿色的小微金融生态圈构建者”,早在2008年,外贸信托就与捷信中国合作开展消费信托贷款业务,在该领域深耕时间已有十年之久。目前,外贸信托已专门成立小微金融事业总部,下设二级职能部门若干,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信托业务。云南信托将消费金融作为转型重点,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普惠星辰”系统打造消费金融业务的闭环,在支持自身消费金融信托业务开展的同时,力争将该系统向其他信托公司推广应用。渤海信托最先从机构层面介入消费金融领域。2015年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之际,渤海信托曾出资1.1亿元成为中邮消费金融持股11%的第三大股东。小微金融方面,渤海信托以“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形成了公司统筹、部门合作、资源共享的新型展业模式,大消费金融的业务格局初步形成。国投泰康信托与马上金融从资金合作到资产合作,再到系统服务的合作,现在已经达到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深度合作。
此外,越来越多的信托机构也纷纷转型布局,抢占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份额。比如,为支持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民生信托于2018年上半年正式成立了消费金融总部,并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专业团队,核心人员来自信托、银行、基金、大数据风控等领域。2018年8月17日,中信信托参与发起设立的中信消费金融公司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成为首家“信托系”消费金融公司。中融信托2018年根据业务转型需要和监管要求制定并发布了《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办法(试行)》等10余个新业务制度文件,以进一步扎实布局消费金融领域。
随着我国家族财富的不断积累,国民消费逐渐升级,未来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类信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将为信托行业带来稳定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条件。信托公司可以依托金融牌照优势,服务市场各方机构,与市场参与机构在消费场景构建、客户行为分析、业务机会研判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消费金融业务服务平台。
信息来源:消费金融https://www.pixiuvip.com/subject/xiaofeijinro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