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时装,或许我们能想到的时尚大国大多来自欧洲,就连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也无法企及,然而,上世纪整个8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时装现象却是日本时装进入国际主流。
这背后跟当时日本的时装企业开始普遍导入“拉动式业态模式”有极大的关系,促使企业打通了顾客“需求链”和“供应链”,促成整个日本时装行业的经营水准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中国的时装行业,同样面临着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但是传统的服装企业还是以高库存率、高毛利率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盈利模式在经营着企业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以日本时装行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思考我们中国时装行业的未来发展。
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家庭、个人的消费更多是集中在食品上,对衣服只是最低的需求。所以,当时的服装不叫时装,而叫衣服,解决的就是最基本的功能,保暖和遮羞。
进入50年代,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争对特殊物资的需求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日本国民的消费除了吃饭,也开始投入到住宅、衣服等需求上。
到了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衣”,逐步将自己的消费转移到穿着上,时装市场不断扩大。同时,时装行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有一些企业通过提高价格,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是否让你联想到中国时装行业的“黄金10年”——2000-2010年?那时,国内多少品牌就是依仗市场的快速扩大,通过不断提高产品价格来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70年代,日本国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感性的时装品牌开始诞生,强调合适、个性。当时出现了很多诸如“三宅一生”的设计师品牌,这也标志着日本的时装行业进入了个性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