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庞大门店拖累的快时尚品牌们也开始加速转型,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录得5年来最糟糕的业绩,H&M集团仍在品牌组合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徘徊,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则继续领跑,近1年来的股价累积上涨34%,市值约为5.5万亿日元。
英国的快时尚零售更是陷入“脱欧”泥潭,日前有消息称Topshop母公司Arcadia将申请破产保护,New Look、Next和马莎百货去年的业绩表现也不甚理想,并先后退出中国市场。
Nike与adidas发布的最新财报均喜忧参半,证明运动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尽管Nike第三财季销售额符合预期,但北美市场的销售低于预期,刺激股价在财报消息发布应声大跌逾4%。期内Nike北美业务的总营收为38.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5.71亿美元,adidas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增幅则为15%。
为了寻求新增长点,Nike表示计划在未来增加对男女服装的投资。Nike为女性消费者推出了瑜伽裤和运动文胸等更多产品。adidas则意识到靠单一爆款产品的风险,目前正试图扭转这个局面,要将真正热门的鞋履产品带入市场,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高端护肤品牌继续成为美妆行业的主要增长引擎,欧莱雅集团、雅诗兰黛集团和宝洁集团在最新一季度均录得破纪录的业绩表现。有分析指出,高端化妆品在走俏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开始追求“从有到优”的生活。
在美妆产品细分消费群体中,凯度消费者调查研究显示20至29岁的年轻女性已经成为美妆消费的主力军,尤其喜欢高端品牌,其中90后消费者买走了中国一半的高端化妆品。
不难发现,尽管大部分市场分析师在2018年末对全球奢侈时尚行业的发展表示担忧,但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力仍在继续复苏,只是行业向两极分化趋势渐显。
据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延续了2017年破纪录的增长,增速连续第二年达到20%,不过品牌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
报告显示,2018年既有业绩增速超过25%的奢侈品牌,也有品牌稍显落后,增速低于10%。研究指出,该现象背后是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支出越来越高,同时,他们的口味也变得更加挑剔。
花旗银行分析师Thomas Chauvet在最新报告中写道,市场对高端皮具、服装和配饰等软奢侈品的需求在第四季度超出预期,主打高端手表和珠宝等产品的历峰集团业绩则逐渐失去增长动力。例如Gucci近年来就致力于推出价格更低的入门级产品以吸引新客户,而售价在250至500瑞士法郎的手表却无法引起消费者关注,销量持续下滑。
瑞士钟表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严重依赖中国消费者的瑞士钟表业今年前两个月的出口销售额仅增长2.1%,而去年的增幅为6.3%。
德意志银行的Francesca DiPasquantonio则认为,Gucci的成功除了品牌和创意,还应归功于开云集团以数据为驱动力的科学运营方式。汇丰银行也指出,LVMH同样受益于数字领域的投资,Moncler和爱马仕等奢侈品集团都预计2019年初销售额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